寶覺小學【農曆新年活動】
本社於寶覺小學舉辦中華文化日攤位活動🎐,當中包括民間工藝製作🔨和古代娛樂體驗🥌。
同學當天在麵粉公仔🧸、創意揮春等攤位📝發揮小宇宙,創作了不少別具風格的成品🧩。
同學對傳統雜耍最感興趣🤹🏻♀️,在導師的示範和指導下,同學都勇於嘗試,樂不可支。不少初次接觸雜耍的同學,在多番嘗試下,都能成功操控扯鈴和轉碟,投入程度令人鼓舞。🍾
歷史小知識:舞龍
舞龍
舞龍是一項傳統體育項目,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展現龍的形態。通過穿、騰、躍、翻、滾、戲、纏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
龍是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傳統文化中,龍是中國四靈之一,傳說由鹿角、牛嘴、鷹爪、魚鱗、蛇身等動物形象合成,象徵平安吉祥及風調雨順。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
舞龍是由舞龍燈演變來的。龍燈,相傳早在漢代民間就十分普遍。《續漢書.禮儀志》注中,記載著當時人們在舉行祈雨祭祀儀式時,壯年、兒童和老人,穿各色彩衣,舞起長達數丈的青、黃、赤、白、黑等各色大龍。東漢張衡《西京賦》描寫的「百戲」表演,也說有「魚龍曼衍」之戲,有「海鱗而成龍」的精彩節目。到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經成為常見的表演形式。
舞龍燈是大人幹的事情,舞草龍則是孩子在元宵玩的內容。這時花燈和煙火、放爆竹等都是要和舞草龍結合在一起的。組織一支草龍的隊伍需要有若干個孩子一起,有幾個人是專門舞龍的;有人是專門持花燈,陪襯舞龍隊;有人是專門放煙火的,放爆竹的,當走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放一次煙火或者爆竹。那時,農村的孩子多,左鄰右舍的,隨便喊了幾個就可以拉上一支小小的隊伍。大一點的孩子,負責來持草龍。口齒伶俐的、個子較高的孩子理所當然的要擔負起舞龍頭的責任。其餘大一些的孩子就負責持龍的其他部位。
舞龍者以竹竿支撐龍頭、龍尾及龍身,並持之隨音樂節奏擺出不同舞動姿態。規模大的舞龍長約數十米,需要數百健兒才能舞動起來。龍由龍首、龍身及龍尾組成,龍身長度和節數按照實際情況靈活變動。紮作師傅多以竹枝、藤枝和竹篾紮作龍身支架,龍首、龍尾及龍裙則用紙、綢和絹製成,而龍皮可釘上排列立體的鱗片。龍的頭、尾、身之下均設有竹竿,供舞龍師傅舞動時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