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中學【中國傳統手工藝工作坊】

Welcome to our Chinese Culture Day at Creative Secondary School! 🏮✨We hope that students will learn about and appreci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re were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on the day. Students experienced traditional folk crafts such as dough sculpture making, oil paper umbrella and facial masks painting, drum-shaped rattle and Fai Chun making, etc. 🧧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eries of Chinese culture workshops where students experienced dragon boat model making,🐉 fan painting and rainbow calligraphy🌈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to learn to appreci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歡迎來到啟思中學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工作坊!🏮✨

我們為學生舉辦各種中華文化體驗活動,如製作麵塑、油紙傘和臉譜、撥浪鼓和揮春等傳統民間工藝 🧧。

此外,還有一系列中國文化工作坊,讓學生們製作龍舟模型🐉、扇畫和彩虹書法🌈,以加深他們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理解,並學會欣賞傳統文化的特色。 


歷史小知識:撥浪鼓

撥浪鼓

撥浪鼓最早在戰國時期出現,不過那時它不是玩具,而是一種樂器,叫「鞀」。它靠搖動時雙耳自擊發聲。由於它的節奏輕重、音律高低、聲音大小都不能控制,因此不能完成複雜的演奏任務,只能做一些簡單的配樂工作。

宋朝時撥浪鼓已經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玩具。在南宋李嵩的《貨郎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畫中的撥浪鼓造型各異。有的撥浪鼓鼓柄做成葫蘆形,鼓形像一個罐子,雙耳是類似皮條的東西,看起來很考究;也有的撥浪鼓是四層的,由四個由小漸大的小鼓壘疊在一起,相間轉向九十度。每個各有彈丸做的小耳。這種大型的撥浪鼓是貨郎用的。根據此圖,現代人復制了這種撥浪鼓,搖起來聲音高低錯落,叮咚悅耳。連貨郎的撥浪鼓都這麼有趣,可見那時候這種賣撥浪鼓的貨郎是多麼受孩子們的歡迎。

撥浪鼓的鼓面材料一般以牛皮、羊皮最為常見,也有蛇皮、油紙做鼓面的。後者因為不耐用,一般不能被人們接受。撥浪鼓的鼓身多是木質的,因為木頭比較輕,而且不容易被摔壞,拿著也輕便,比較適合孩子玩。鼓耳最常見的是玻璃珠子,其次也有用苡米、酸棗核等材料的。撥浪鼓雖然很小,但是做起來比較費工夫。

撥浪鼓的價錢不貴,但在省吃儉用的窮人家,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是捨不得花錢買的。不過他們可以自己動手做另一種形式的「撥浪鼓」。一段圓柱形的木頭,兩頭用刀削,把木頭掏空,裡面裝上些玉米粒(注意不能裝滿,一般只裝總體積的一小半),頂端用木板封死,下面安裝一個木棒做把手。這樣的「撥浪鼓」搖起來,裡面的玉米粒嘩啦啦地響,也很好玩。有心靈手巧的人還在撥浪鼓的外面用顏料塗一些圖案,這樣的「撥浪鼓」既美觀,又耐用。得不到真正撥浪鼓的孩子玩這種撥浪鼓也同樣很開心。

撥浪鼓這種玩具之所以這麼受歡迎,主要是它把樂器的音響效果和玩具的外形效果集中在了一起。搖起撥浪鼓,鼓聲中總是透出歡快的味道來。搖著撥浪鼓,無憂無慮的童年就開始了。從現代育兒科學的角度看,玩撥浪鼓能增強孩子的反應力,鍛煉孩子的聽覺與抓握能力。